——参加下游局第二期党员骨干培训班有感
一直以来井冈山在我的脑海里,是一个既遥远又亲近的地方,在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便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朱德的扁担》、《八角楼上》等课文当时更是背的滚瓜烂熟,从那时起这座英雄的山就如剪影般神圣的驻扎在我的心中。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如今来到井冈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对于革命的认识大多的还是停留在书本上。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无疑是近距离接触学习井冈山革命历史,曾经书本上抽象的历史知识与革命口号在眼前、耳边变得立体亲切,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在开班仪式后,第一堂课便是听吴芳宁教授的课《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她声情并茂、细致入微的讲解,仿佛重锤一样,字字句句都敲打在我们的心坎上,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重温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两年零四个月艰难而辉煌的奋斗历史,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革命先烈们用殷红的鲜血换来的。特别是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造成的袁王事件,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道路选择对于党和国家的重要性,加深了我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理解。
之后的现场教学,在穿上红军军服之后,我真正感受到了像红军一样在接受艰苦的锻炼,心里更多的是对老前辈的缅怀之心和崇敬之情,在烈士陵园现场教学时,听着讲解老师用低缓的声音动情陈述井冈山革命期间牺牲的战士和老百姓的英勇故事,再看着纪念馆四壁刻的密密麻麻的名字,时空仿佛在穿越,我热泪盈眶。他们牺牲时都是二十岁左右,很年轻,但是他们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绝大部分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在黄洋界炮台口,仿佛身临战争年代。在重走红军挑粮小道,参观大井朱毛旧居,为当年全军上下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所感染。在小井红军医院遗址,医院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述说着曾经的腥风血雨,130多位重伤员和医护人员,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问时,竟无一人说出红军主力和领导机关所在位置,忠贞不屈,最后全部英勇就义,最小的战士年仅14岁,这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信仰。在红军医院烈士墓旁一个无名小山坡上,我们的革命先辈曾志同志,她小小的墓碑上只刻着 “魂归井冈山 老红军战士曾志”。从她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信仰,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
红色故事会中彭湃、龙超清、毛泽民等烈士的壮烈事迹,情景剧中再现了张朝燮、王经燕一对碧血伉俪英勇不屈、双双殉难的感人情景,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一次有一次的洗礼,深刻了解了在艰难岁月中,毛泽东、朱德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团结一致,一心为党忠诚,成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宏图伟业。同样,在我们的水文工作中团结也尤为重要。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党员要紧紧围绕下游局的中心工作,坚决执行党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以高度的责任感,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长江水文新发展,体现出对党事业的忠诚和对长江水文工作的热爱。
我是下游局河道勘测中心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以前也会经常认为自己的工作很辛苦,其实仔细想来也就是野外出差工作多,风吹日头晒,经常没有节假日之类,而且在整个单位的努力和发展下,我也能切身体会到工作环境和条件是越来越好。跟井冈山的先辈们比起来,他们遭受敌人的封堵,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随时面对战争的死亡,我们的这点辛苦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们要时刻铭记革命前辈的群众工作经验,不怕吃苦,工作冲锋在前,为群众树立一面旗帜。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部分水文站甚至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水位。在这场考验中,我们党员更是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亮出了党员身份,体现了党员本色。在测洪一线,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问题、哪里有急险,党员同志就主动带头冲在前面。“让我来!”“我先来!”话语坚定,行动果断。扛仪器、架脚架,测流量、算数据,查隐患、排故障,样样是能手。在炎热的三伏天中挥汗如雨,在烈阳照晒下,闪烁着守望长江初心的朴素光彩。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在水文基层工作中,下游局的党员同志们牢记责任和义务,坚守岗位,迎难而上,为长江下游防汛获得最后的胜利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短短三天的井冈山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井冈山的精神给予我的教育却非常深刻,将激励并影响着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促使我不断进步完善,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践行“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发展理念,努力发挥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