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纵横

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井冈精神(五)

来源:河道勘测中心 时间:2018-09-18 作者:付康 编辑:刘丰

【故事分享】井冈山精神 代代相传


  9月17日下午3点,学员们与革命先烈的后代面对面,近距离聆听他们讲述革命前辈的故事,深刻领悟历经血与火洗礼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的真谛。一个个英雄的名字,一次次深切地呼唤,在场的每一位水文下游局党员骨干无不被革命先烈,以及他们后代的那种无私奉献、甘于平凡的崇高精神所震憾、感染着。

  下面是现场教学中听到的真实感人故事,现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同聆听红军后代讲故事,一同向革命前辈们学习。

【故事1】曾志的孙子—石草龙,讲述自己家人与奶奶的感人故事,令在座的学员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他讲述了与奶奶相处的一些往事,其中,关于多次托人找奶奶解决商品粮户口的事情,他说:“奶奶始终没有为我们家解决商品粮户口,她坚守底线,公私分明,一直在维护共产党的形象。奶奶说,这不是我家单独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把社会的问题解决了,我家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曾老在其遗书上写道:“我生命熄灭时的交代: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要写生平……”曾志同志轰轰烈烈地走来,平平淡淡地离开。

  【故事2】甘祖昌将军的孙女—甘红梅, 回忆与爷爷甘祖昌,奶奶龚全珍在一起的日子。

  甘红梅深情地讲起了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作为开国将军,甘老解甲归田后,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回乡29年来,甘老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其夫人龚全珍1957年随甘祖昌回到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离休后,她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2014年2月,龚老荣获“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切接见龚老,亲切地称她为“老阿姨”。

  【故事3】井冈山市古城中心敬老院院长—80后小伙子张志敏。

  张志敏出生在井冈山黄洋界山脚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因为家庭困难,勉强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务农,是民政部门的资助让张志敏回到学校再续学业。因为感恩,立志要回报社会。

   作为江西省最年轻的敬老院院长,张志敏告诉老人们:“你们在这里开心地过好每一天,心里不要有所顾忌,你们放心,在这里,我就是你们的孩子,你们病了不能动了,我来照顾你们,你们过世了我给你们送终!”张志敏一直牢记这个承诺,11年里先后过世了16位老人,每位老人张志敏都陪他们到了最后。张志敏说:“我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也是我该做的事。”

  【故事4】井冈山建设者:60年代的上海知青—杨洁如,为井冈山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杨洁茹,上海知青,1969年来到井冈山, 1971年在井冈山最偏远的湘洲小学从教,曾多次有机会可以选择回到城市,走上另一条闪亮的人生路,但杨洁如想到那些淳朴山民,想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毅然打消了返城的念头,选择继续留在井冈山,执着于最初的梦想,就这样辛勤执教36年。

  退休后,杨洁茹并没有停下休息,而是投身于井冈山精神的宣讲行列,每次宣讲中她都会谈及大山里还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那些考上大学却凑不齐学费的孩子,在她的号召和感染下,越来越多的来井冈山参加红色培训的人加入到爱心捐赠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杨洁茹先后为丰田小学、石市口小学、罗浮学校等学校筹资100多万元,解决了这些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扩建、道路不通等问题;并筹款30多万元帮助100多位家庭贫困的大、中、小学生继续上学。

 “人的一辈子不能做好很多事,只要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活着就有价值。”杨洁如平淡的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