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5年10名新入职的职上岗已逾一个月,经历着人生新旅程的淬炼,他们也在悄悄发生着蜕变。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2025年度“青说水文”,走进新青年、倾听新水文人的内心世界……
时光飞逝,自毕业正式加入下游局已有一月有余。作为一名新职工,我怀着对长江水文事业的敬仰与憧憬,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通过参与部门培训、学习业务流程及项目实践,我对单位环境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也对下游局的职责使命与自身发展方向有了真切体会。这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正缓缓走出熟悉的实验室,开始真正走近这条奔流不息的长江。
初到单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入口处那座巨型舵轮。它一人多高,巍然矗立,转轮由厚重实木打造,纹理深邃,色泽沉稳,透出岁月沉淀的坚实质感,仿佛默默诉说着长江水文人代代坚守的初心。轻轻推动,舵轮缓缓转动,仿佛触碰到长江治理与发展的脉搏,令人顿生敬畏。巨舵旁陈列着清晰的长江下游干流流域图,重点标注九江至江阴段及鄱阳湖水域,鲜明勾勒出下游局的职责辖区,也无声提醒着每一位水文人肩上的责任。那一刻,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长江水文事业的参与者与守护者——仿佛一步跨出象牙塔,真正走近了长江的脉搏,也准备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担当。
我目前在河道勘测中心轮岗学习,该部门承担河道地形监测、断面测量、重点险工段巡查等核心任务,是掌握河势演变、服务防汛抗旱与河湖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这段时间,我参与了镇江辖区长江干流流场数值模拟工作,初步实现了研究积累与实际业务的衔接。在蒋主任带领下,我参与了ADCP在浮标上的安装与布设。从设备调试到现场固定,再到数据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丝毫疏漏,让我直观体会到水文监测设备在复杂水流环境中的技术难点。此外,我还参加了毛主任主持的外业测量与质量管理专题培训,系统学习了河道断面测量的作业流程、精度控制与数据管理规范。虽尚未独立承担外业任务,但通过观摩与动手实践,我对稳定流断面数据采集与处理有了更深入理解。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份看似简单的测量数据背后,都凝聚着水文人对精准与规范的执着追求。这些基础性工作,既是防汛测报的基石,也是连接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的关键桥梁,为我今后更好地服务实际业务、实现观测与模拟的协同应用打下了初步基础。
回顾此前的学习与科研经历,我主要从事水沙数值模拟研究,聚焦理论推导与数模分析,也积累了室内水槽实验经验。实验室中边界可控、过程可重复,水流与泥沙运动被高度简化,为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然而,那时我更多依赖他人提供的水文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是如何获取的、现场测量的难点与流程了解甚少。进入下游局工作后,我才真正认识到真实江河系统的复杂性——水流受潮汐、气象、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充满非线性与不确定性。正是这些复杂性,凸显了外业监测数据的不可替代价值。模型的构建离不开真实数据支撑;而缺乏理论指导的观测,也可能停留于表象。因此,我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推动观测与模拟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尽快补足实践经验,深入理解现场作业流程与技术难点;另一方面,积极将我在数值模拟、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积累,应用于河演分析、自动测报与智能预警等业务场景,并服务于数字孪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助力提升下游局的科技支撑能力。
从实验室到长江岸边,从模型推演到现场实践,不仅是工作场景的转换,更是角色与责任的转变。唯有让理论扎根实践,用数据验证模型,工作才能真正落地见效。接下来,我将积极参与外业测量和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努力实现观测与模拟的融合应用。我坚信,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定能找准定位,稳步前行,为守护长江安澜、推动水文现代化尽一份力。每当我走过那座巨舵,凝望它厚重的轮廓,便感到自己正一步步走近长江水文事业的航程——测量捕捉真实,模拟揭示规律,二者同行,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