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5年10名新入职的职上岗已逾一个月,经历着人生新旅程的淬炼,他们也在悄悄发生着蜕变。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2025年度“青说水文”,走进新青年、倾听新水文人的内心世界……
2025年8月,我入职下游局,一个以水文为立身之本的单位。而我,是一名与水文结缘七年的水文专业学生。但直到以水文勘测工的身份,真正站在测船上俯瞰奔涌的江水,我才幡然醒悟:过去的七年,我或许仅是浅识了“水”这个字,而此刻,我才开始翻阅“水文”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
学生时代,水文数据对我而言,是现成的、可直接用于模型计算的要素。我熟练地调用它们,如同使用词典中的字词,却未曾深思这些字词是如何被逐一收集和定义的。踏入工作岗位后,我才明白,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数据背后,都凝结着一次具体的观测,需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天气条件下,通过一套严谨的操作流程方能获得。在我心中,数据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系列具体工作的最终成果。
在龚站长的细心指导下,我跟随船只深入学习了如何运用ADCP进行测流操作及后续的数据处理流程。这一实践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船上测流时对ADCP的每一次参数配置与校准,还是在整编资料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的每一次“四舍六入”式的筛选与处理——这些看似细微且基于现场判断的操作,都可能对最终结果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我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我一直坚信精密仪器和自动化观测具有绝对的可靠性,认为技术本身足以保障数据的精确性。然而,在测站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一个更深层次的事实:仪器的精准度,归根结底仍取决于人的标定与校验。无论是每次ADCP测流前的参数校准,还是对水位刻度的人工比测,甚至老师傅仅凭经验对异常数据的敏锐直觉——这些看似“传统”乃至“原始”的方法,实际上是整个观测体系得以严谨运行的基石。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精确数据的背后,并非仅仅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老水文人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机器所能提供的仅是海量的原始数据,而人的经验与精准判断,才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可靠信息的关键所在,是守护水文数据准确性与尊严的重要保障。
站在新的起点,我才深刻领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远意义。七年的课堂学习让我掌握了水文的理论框架,而短短一个月的实践则让我真正触摸到水文工作的真实脉搏。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人,我深知自身尚存诸多不足。未来,我将潜心磨砺技艺,熟练掌握现代仪器的操作技巧,领会老师傅们对数据的敬畏之情。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在仪器与经验的对话里,我将努力读懂河流的语言,守护水文数据的准确性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