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监测分析作为下游局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主要涉及外业取样及实验室分析两大环节。相较于其他部门,水质监测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特殊性——除需关注外业取样的安全风险外,实验室内部的安全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水质监测工作中,安全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核心要素:安全是实验室高效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发展则为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资源保障和持续动力。根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水环境监测分析室的危险源分为构筑物类、设备设施类、作业类三大类别,具体辨识与评价对象包括:1、构筑物类:危化品仓库;2、设施设备类:加热设备、压力设备(灭菌锅)、压力设备(高压气瓶);3、作业类:易燃作业、易腐蚀作业、易爆炸作业、易致毒作业、玻璃器皿作业、加热作业、野外取样。所有危险源均为一般危险源。
一、安全是水质监测工作发展的基石
水质实验室涉及大量化学试剂、精密仪器及复杂实验操作,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实验数据准确性、人员健康及环境安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坏或环境污染,因此安全是水质监测工作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人员安全保障
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资源。我们通过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涵盖化学试剂使用、仪器操作、应急处理等内容)、强化新员工系统培训考核上岗机制,以及日常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知识讲座、事故案例分析等),全方位提升人员安全素养。每次作业前及作业期间,部门均会召开项目安全工作布置会,针对易燃、易腐蚀、易爆、易致毒、玻璃器皿、加热等重点作业及野外取样环节,反复提醒、重点强调,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
(二)化学品规范管理
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种类繁多,包含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危险品。我们建立全流程化学品管理制度,从申请、采购、入库、存储、领用到使用、无害化处理,每个环节均制定详细操作规程并留存记录。试剂仓库配备完善的通风、防火、防盗、防爆、防腐蚀设施,严格按试剂性质分类存放,并设置明确警示标识。
(三)设备设施安全维护
设备设施是水质监测的重要支撑,其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工作质效。我们设立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中心全部仪器的日常管理,每台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均实行责任到人制,定期开展检定/校准、确认及期间核查,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设备操作人员需经专业培训,熟悉设备性能、操作流程及故障应对措施。近年来,通过技术改进及时淘汰了乙炔、氢气等高风险高压气瓶,以氢气发生器等低风险设备替代,有效降低了实验室安全风险水平。
(四)实验室环境安全管控
下游局中心实验室布局合理,通风系统完善,确保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排出;实验区域与办公区域严格分离,避免实验操作对办公人员造成潜在危害。同时配备灭火器、灭火毯、气体泄漏报警器、紧急喷淋装置、冲眼器等完善的消防及急救设施,并定期检查维护,保障环境安全。
二、发展为安全提供持续动力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则是安全的动力源泉。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业务拓展,我们既能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又能推动水质监测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技术创新赋能安全提升
我们积极引进先进监测技术与设备,提升检测能力与效率。2023年,中心通过长江下游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更新了一批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水质分析仪器,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与精度,还降低了人员健康风险。
(二)管理优化强化安全保障
我们建立覆盖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结果报送全流程的管理体系,通过流程优化提升工作效率并降低安全风险。例如,依托实验室LIMS系统实现水质监测全流程信息化控制,有效保障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
(三)业务拓展催生安全需求
近年来,下游局水质监测业务持续拓展,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在承担常规监测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水资源管理及节水评价等工作。在业务拓展与能力提升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安全置于首位,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确保复杂环境下水质监测工作的安全运行。
三、安全与发展的协同推进策略
安全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水质监测工作中,我们通过以下举措实现二者的协同推进:
(一)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通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事故案例分析及实验室专项应急演练,营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氛围,切实提升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二)推动安全与技术深度融合
积极探索安全与技术创新的融合路径,持续推进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引入,实时监测实验室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三)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学习等方式提升人员专业技能与安全意识;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技术与管理队伍,为安全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优化安全与发展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安全设施建设与维护投入,同时加大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投入力度;在设备采购中优先选择安全性能高、技术先进的设备,兼顾实验室安全运行与高效发展需求。
安全与发展是水质监测工作的两大核心要素,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为部门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唯有协同推进安全与发展,才能实现水质监测工作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水文水质事业提供坚实支撑。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安全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水质监测实验室,为推进长江下游水文高质量发展贡献水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