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安全与发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须臾不可偏废。在水文领域的实践场景中,野外作业的复杂性、设备操作的精密性与数据处理的海量性相互交织,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已从“基础要求”跃升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筑牢安全防线提供了根本遵循。人身安全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红线,必须将职工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旧办公楼因建设年代久远,电气线路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突出,需以“零容忍”态度将安全防护融入日常管理全流程:规范办公区域安全标准,强化基础设施监管。整治乱拉电线、易燃物堆积等“常见病”。执行每日下班前非必须电源关闭、门窗检查的“双闭合”制度,消除“最后一公里”隐患。
作为信息化工作的物理载体,机房设备与网络硬件的稳定运行是业务开展的“生命线”。随着水文信息化推进,设备负载攀升,散热不良、电力中断等风险加剧。我们以《机房管理制度》《防汛网络管理制度》为纲,构建“日巡检-月专项-季全面”三级管控体系,重点监测UPS电源、空调系统、消防设施状态。新办公楼机房引入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温湿度、电力负荷等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分级预警,形成“人工巡检+智能监测”立体防护网。
数据作为水文勘测的核心资产,其安全直接关乎行业发展质效。勘测设计、生产运行、档案管理等数据在全生命周期中面临物理损坏、人为泄露等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论述,揭示了数据安全的战略地位。我们从“防丢失”与“防泄露”双轨发力:建立数据分级加密存储制度,构建“本地+异地+云端”三级备份体系;规范操作流程,严禁私人工具传输敏感信息,涉密计算机专机专用、外出备案,杜绝非涉密网络接入与USB接口使用。
面对网络攻击手段升级,网络安全防护需向“精准化”转型。针对弱口令这一“网络安全第一漏洞”,强制要求密码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及特殊字符,杜绝设备默认密码使用;对外包服务与远程技术服务实施“全流程管控”:签订协议时约定安全条款,通过日志审计记录服务行为;远程维护须经申请审批、双向认证、传输加密等验证,确保“操作可追溯、风险可控制”。重要活动、汛期等关键节点,建立“事前检查-漏洞修补-变更管控”闭环机制,守好网络安全主阵地。
安全生产的长效久治,根本在于制度体系的系统构建与刚性执行。我们聚焦“责任、防控、应急、教育”四大维度,打造全方位制度保障网:
一、责任落实体系: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总纲,构建“管理层-部门-岗位”三级责任矩阵。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将安全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细化岗位安全职责清单,建立“四不放过”追责机制,以刚性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二、风险防控体系:坚持“源头治理、全员参与、分级管控”原则,制定全年安全生产检查计划——汛前排查设备防汛能力,专项检查聚焦危化品管理,季节性检查关注极端天气影响。通过风险辨识与分级,对高风险实施“领导包保+技术攻关”,配套制度完善、技术升级等防控措施,形成风险防控“组合拳”。
三、应急管理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分工协作”要求,建立多部门联动监测预警平台;编制覆盖设备故障、数据泄露等场景的专项应急预案,每年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双检验;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突发事件“拉得出、用得上”。
四、培训教育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操训练+案例警示”三维培训模式。理论教学讲解法规制度,实操训练强化应急技能,案例警示剖析行业事故。实施“培训-考核-上岗”闭环管理,未经考核合格者不得上岗,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养。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软实力”。我们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引领,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生产政策法规纳入干部培训必修内容;常态化开展“隐患随手拍”活动,开设“安全课堂”专栏,举办知识竞赛等,让安全理念融入日常。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将秉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遵章守纪、共保平安”的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网络安全与生产安全“双重防护网”,为下游局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