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水文领域的基层科研生产部门,下游局科研室始终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理念,以全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为基础,以“六项机制”为抓手,厚植安全生产文化根基,通过强化应急管理、突出行业特色,构建起覆盖科研生产全链条的安全管理体系。作为科研室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我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我室承担的崩岸巡查、洪评查勘、科研生产等核心业务,我们系统梳理出涵括设备设施类、作业类、环境类、管理类四大类八项风险源。这些风险点具有行业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现结合我部门实践,就安全发展工作作如下交流:
一、拧紧责任链条,构建立体化责任体系
我部门构建“三级四岗”安全生产责任管理体系,将安全管控深度融入科研业务全流程。三级责任体系覆盖部门、项目组、岗位三个管理层级,四岗责任主体包含管理、技术、操作、安全四类岗位。通过分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无人机设备管理、涉水作业、野外作业环境等12项风险防范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特别是在长江某重点险工段监测项目中,实行技术负责人兼任安全监管员的“一岗双责”制,建立临水作业“双人互检”机制,有效降低作业风险。
建立安全生产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四个挂钩”机制:将安全绩效与科研项目分配、评优评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直接关联。全年执行“1+1+N”巡查制度:每月开展1次常规巡查,重大节假日前组织1次专项检查,结合上级各项专项活动随时进行抽查,全年累计开展。推行领导班子“三必到”安全督导机制(大型作业现场督导、隐患整改闭环核验、应急演练组织指挥),科室领导每月带队检查不少于1次,法定节假日前开展重点检查。对崩岸巡查等野外作业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管理:现场踏勘同步安全评估、作业方案同步应急预案、项目实施同步安全备案,确保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
二、实施精准防控,构建动态化治理机制
科研生产中涉及的风险源都为低风险;为提升科室成员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风险,实操中我们主观上适当提高一级风险对待,如将无人机未报备飞行、涉水作业防护缺失列为一般风险,建立专项管控方案。风险点每年在科室宣贯,并融入每日考勤、卫生人员工作范畴。在汛期河道踏勘中,结合业务生产中对险工段的定级,精确配置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在电气安全管理方面,推行“五定”管理法(定人、定时、定点、定标、定责),发现改造老旧线路及时向下游局综合事业中心汇报申请更换,公用插线板及时更换。
三、厚植安全生产文化根基,积极参与浸润式教育体系
水文科研工作的专业性与风险特殊性,决定了传统说教式安全教育难以奏效。我部门立足“认知提升、行为养成、文化浸润”三维目标,构建分层分类的宣传教育体系,推动安全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我们积极参与“三维课堂”安全教育模式:每年所有职工积极参与下游局组织的应急、消防、急救等各方面专家的授课;积极参与“六项机制”“水安将军”的学习及答题。推行“安全观察员”制度,部门所有成员都是安全生产观察员,随时随地可提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合理化建议,有重大意义的推荐给局里。积极参与下游局组织的“金点子”征集活动。目前科室在考量建立安全行为积分制,将规范操作转化为可量化的奖励指标,全员参与,和经济收入挂钩,年底纳入绩效分配方案。
通过构建多维立体的宣教体系,我室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近两年违章操作、安全事故为零。在长江某险工段主汛期崩岸巡查中,作业人员主动优化巡查线路及拍摄影像方案,增加了现场工作人员与险工段的安全距离也成功避免无人机坠落险情,印证了安全教育转化为安全行为的显著成效。
四、强化应急能力,构建实战化响应体系
我部门实操中按照“情景-应对”模式实施内部管理应急预案,核心是无人机坠毁处置、突发落水避险、用电器突发起火等专项预案,目前正在书面制度化;积极参与下游局组织的应急演练,并及时复盘巩固。
推动融合发展,构建特色化保障机制
针对水文科研特点,我们建立“三同时”工作机制:项目实施同时安全评估,踏勘、巡查按照我局外业项目要求开展防护应急措施,项目结束同时安全总结。目前实操中已覆盖项目全流程,后期将针对性制定成部门规章。
积极探索“科技兴安”路径,运用倾斜摄影技术替代高危区域人工踏勘,保持涉水、涉险工段作业安全距离。深化无人机相关知识学习,提升操作水平,多年来无违规飞行及坠落伤人事件。
经过持续努力,我室连续多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隐患整改率100%。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随着流域治理形势的变化,安全风险防控面临新挑战。安全发展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水文科研行稳致远的基石。通过责任体系压实、精准识别及防控、文化生态培育、应急能力强化、行业特色融合的“五位一体”实践,水文下游局科研室正走出一条具有示范价值的安全发展之路。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守护江河安澜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