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水文

后三峡工程长江下游勘测项目纪实:没有硝烟的“攻坚战”

时间:2017-04-24 作者:刘丰 编辑:刘丰

架设岸台

利用冲锋舟施测

施测码头

内业资料分析

      4月21日清晨,铜官山河段顺安河口险工段江水潺潺,缓拍船舷。停靠岸边的冲锋舟上,第三测组几名测员正在紧张有序地调试着测深仪。据参加本次测量的南京分局副局长许毅介绍,该测组自进场以来已连续奋战多天,期间克服了天气等不利影响,目前已顺利完成深水区的测量任务。根据安排,今天将施测水下“空白区域”。

      所谓“空白区域”无疑是采用常规方法难以施测的部分,必须借助更为灵活的方法才能完成。顺安河口段长约6公里,虽然在险工险段中不算最长,但施测难度系数并不低。放眼望去,测区水边线呈弧形,岸边多处已经崩塌;测区内港口、码头、泊船、渔网众多,多处货运固定码头外挡处都是并排停靠的大型船舶。加之受水工建筑物影响,在码头前沿、河口及弯道处流速大、顺逆流交替,几股流在此交汇形成大小漩涡,水流条件极其复杂。这对于全体测员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在困难面前,测员们没有退缩,而是调整“战术”。考虑在浅水区极易搁浅,项目组弃用了吃水较深的划子,改用了灵活性更高的冲锋舟。根据分工,该组负责人胡纲随舟“潜”入“空白区”实施补测。启动马达后,只见冲锋舟破浪前行,时而进入码头里档浅水区,转眼又见钻入如织渔网区,进退自如,如入无人之境。行进间,探头获得的数据迅速传输至计算机,在测深仪上逐渐显示出了水下河床地形剖面图。大片的空白区眨眼的功夫就被横扫,速度之快令人振奋;另一边,青年职工柯达、邱巍负责码头定位及部分浅水水深施测。只见他们身着救生衣,在岸滩、码头以及泊船间隙处,“见缝插针”地认真施测平面坐标,并结合手持式测深仪或测深锤施测水深。下午16时左右,在测员们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下,第三测组顺利啃掉了这块“硬骨头”,终于艰难的赢得了今天这场“硬仗”。

      傍晚的铜陵县华灯初上。晚归后的测员们仍然没有结束今天的工作,在稍事休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内业资料分析过程。今晚,他们又将工作至深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