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水文

[“悦读青春”征文选稿]让醇厚书香熏染人生

时间:2016-11-23 作者:刘丰 编辑:刘丰

为陶冶性情而读书,为提升修为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古至今,人们因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读书。读书俨然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翱翔书海中,我们从无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了解了历史与现在,懂得了许多我们不曾知晓的道理,更让我们学会了做人与做事,更精准地解构着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宋真宗赵恒有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金钱给了我们物质生活,而书籍则能充盈内心,使我们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

古往今来,好读书、爱读书的名人数不胜数。西汉的匡衡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时就酷爱读书。但由于白天要劳动,没有什么时间可以读书,所以他晚上就想读书,但却穷的点不起灯。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而邻家点灯之房和他住室间仅只一墙之隔。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借助从墙里透过来的灯光,每夜蹲于墙角,借光读书。但过了不久,他仅有的几册书就被读的滚瓜烂熟,但却没有钱去买新书,向别人借书又常常碰钉子。他得知当地一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于是,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匡衡回答道:“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虽说我们每一个人不一定都如匡衡那般,最终成为学者、大家,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读书丰富了匡衡的思想,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快乐!他这种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也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回归当下,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日益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新旧观念相互激荡。借助网络媒体的推波助力,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信息量空前增大,一些真知灼见、正面信息、心灵暖语得到了既速且广的传播,与此同时,拜金、炫富、享乐等种种不良舆论导向也在充斥脑海,因此,读好书、善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从容不迫,获取养分,提升自我,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成为我们面对各种思潮,重塑价值观,摒弃重功利、讲实惠、求攀比等错误激进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保持着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品本好书,如风拂心海,微波漾然。书中意境悟人生,仰首立涯思苍穹。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不仅仅止于学生时代,更应是我们迈入社会后继续坚持的一种习惯。不同阶段我们在看同一本书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也会学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容。朋友们,让我们掠去浮躁,在阅读中品悟别样书境,将美好的文字养在心中,将快乐与感动沉淀心底,让醇厚的书香熏染我们的人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