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水文

[“悦读青春”征文选稿]有志、有识、有恒

时间:2016-11-09 作者:罗昌军 编辑:刘丰

----读《曾国藩传》有感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无欲则刚”。曾国藩,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于乱世中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被认为“中兴第一名臣”,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从“内圣外王之法”到“观人识鉴之术”、“立业兴家之言”,再至“明心见性之道”,句句箴言,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曾国藩的智谋权变、学问人品、文治武功。它涉及家庭教育、道德修养、军事谋略、读书治学等方方面面,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更是于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深深感动于曾公一生的自省、自清、自强、自警。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首《满江红》道出了岳飞的豪迈气魄,对于一个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立志是非常重要的。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曾国藩是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在经历无数残酷打击,仍然执著追求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名就后自剪羽翼,推荐新人、推动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励志图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话放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孟子·告子》一书中有一句话:“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圣贤将相的成功,除了机遇外,主观上都是因为具有坚韧不拔的心志。对每个人来说,苦难并非受人欢迎,但当它不期而遇时,它只会选择意志坚韧者,淘汰意志薄弱者。要成就任重道远的伟业,就必须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极端坚韧的品质。古语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以此自勉,笑对人间不平事,方能成就无悔人生!假如在工作中事事计较,在同事间事事猜疑,这样心胸狭窄,鼠目寸光的人怎么会有远大的志向,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呢?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为挽救大清帝国,他甘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他怀着远大的抱负,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也是一个有学时和见识的人,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公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等。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面对先进的世界文明大潮,曾国藩以其远见卓识,奋然投身其中: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第一个造出轮船,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第一个提出“官商督办”,第一个上奏提出派遣留学生计划。要想成为有学识和见识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吸取古人的精神智慧,才能立于泰山而晓天下。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只要肯读书,善于读书,才能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方能笑傲人生。

曾国藩也是一个有恒心的人,他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愈加努力,第三次终于一试及第。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他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首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完,绝不看他书。他还非常讲究读书的方法,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并且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克制内心私欲,压抑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三立”而言,曾国藩将道德转化为一种内在人格令人敬仰不已;留下的书信之类的文字,从中见到的多是金玉良言。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受尽磨难和辉煌的一生,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成功面前不骄傲,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圣人,才能让世人尊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