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聆听了王俊局长《水文行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探讨(长江)》专题讲座。讲座从探索水文体制机制、推进水文测验方式方法创新、促进水文信息化新发展、拓展长江水文领域的发展方向、新常态背景下的水文问题五个方面深入阐述着水文的未来发展之路,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王局长在报告中提出,要立足“大水文”的发展理念,把握基础公益性定位,将水文事业朝着“社会水文”、“绿色水文”、“智慧水文”、“和谐水文”四个方向发展,其中提到的“绿色水文”让我觉得倍受鼓舞。
21世纪是一个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那种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从过去的“先污染后治理”到如今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上下对环境保护的新认识都是对“绿色水文”的一种促进和催化。作为一名水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更应立足绿色水文这一发展理念,努力提升个人业务素质水平,用自己的不断努力来推动单位的事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在水文局的统筹部署下,下游局建设了新实验室,配置更新了一大批水质仪器设备、引进了不少年轻的专业人才,为水质监测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实验室硬件设施已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水质监测的业务水平。目前我们在认真开展长江下游干流水质断面常规监测工作的同时,不断延伸单位的发展方向,从水生态监测到地下水监测,再到支流省界断面监测,这些都是我们践行“绿色水文”留下的脚印。
在加强内部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与外单位的合作,如“碳通量监测”、“中华鲟DNA监测”。现阶段,我们扮演的也仅仅是采样的角色,我想,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思路,努力扩展视野,积极探索从一个“农民”转变成一个“面包师”的途径,拓展、提高水文产品附加值,才能为“绿色水文”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