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日当空的大暑到现在天气已经转凉,不知不觉间我的水文工作生涯已经开始近两个月了。
刚来时,勘测中心沙主任将我们三个年轻人安排在五楼一间办公室。很有趣,由于我每天上班来的早,坐在窗子边上便能一览楼下“风景”。大概每隔1,2天的早晨,8点左右的样子,单位门口总是会停着面包车,有时一辆,有时三、四辆。单位的前辈们忙忙碌碌的从大门穿梭来回,往车里装载一些设备、水样箱等等,等装的差不多了,一辆车就开出去了。带着满满兴奋,看着单位里的水文前辈们在单位楼下整装出发,心里很是羡慕,想着何时我们几位新职工也有机会出去一趟。很快机会就来了,沙主任笑呵呵的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我“光荣”地接受了第一次出差,任务是去仪征整理内业。这些数据格式繁多,处理起来复杂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从早到晚,经常看到夜深了,大家的房间还是灯火通明,忙碌了整个白天的他们还在电脑前敲个不停,整理资料、汇总测量数据、分析计算、汇总报告,并计划第二天的工作。每天都是如此。短短的两个多星期,他们便将这些内业完成,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关键决策提供了宝贵又准确的资料。
后来我又参加了在马鞍山的测量任务,在工作中,我所在的组任务是沿着长江大堤下水位,接水准。清晨出发,黄昏收工,大家都是一身泥土一身汗,但仍配合默契,下水位桩、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太阳底下的我们一个个汗流浃背,手臂都被晒的通红。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没有人喊累,而是苦中作乐。酷暑下高强度的野外测量,将水文人染上了他们最最自豪的颜色。
勘测中心师傅们并非常爱护我们这些年轻人。在9月4日启东风电项目中,我第一次上海船,早晨两点多出发上船,出海。刚出港,浪开始大起来,时间也不过3点,一时间困意、倦意再加一丝晕船的感受,让我手足无措。同去的杨师傅心思细,主动把他的床位让我休息,自己坐在窄板凳上。就这样我度过了最难适应的3个小时,六点左右我们开始干活,不到中午我们就忙好工作,杨师傅主动到闷热而油烟很重的船舱厨房里给我们烧菜,两荤两素,色香味俱全。他们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的工作以及生活,让我倍感温暖。
节假日加班也是稀疏平常的事了,听说过因为水文测报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水文人必须全年24小时轮班,虽然现在测量技术和条件都有很大改善,但单位的水文前辈们还是会在节假日辛勤工作。在这次的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动态监测项目中,由于一些原因,出发测流的时间定在了大阅兵的假日,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节日里能陪在家人身边,相信他们也想,可是他们却毅然选择了值班,毫无怨言,从南京出发去泰兴的路上,大家仍有说有笑。9月6日上午,我们登上测船。由于测流任务没有开始,还没有比较复杂的工作,工作强度不是很大。我有机会向前辈请教,刘轩师兄和王师傅则耐心地向我讲解ADCP流量测验、RTK GPS测量等原理技能方法、记载要求、取水程序等等,并叮嘱我一定要规范操作。接下来是长达28小时的测流和取水过程,虽然有些苦累,但我却用尽可能多的工作来冲淡些许的寂寞,用工作中的努力换来任务完成后的喜悦。如今小潮测验任务已经完成,大潮测验即将开始,希望可以圆满完成这次项目任务。
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虽然自己不是水文专业毕业的,但短短两个月我学到了水文专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收获颇多,乐在其中。在践行和学习中有感动、有钦佩、有进步,不但在水文业务能力上所提高,更收获了和水文前辈们的珍贵友谊,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我看到了水文人扎根基层、冲在一线、一干就是一辈子;感受到了水文人不怕苦不怕累、默默奉献精神。
如今的我已从曾经的学生转变为一名水文工作者,慢慢适应角色转变,慢慢从前辈身上感受到了水文人的敬业精神,慢慢体会到水文人的默默奉献不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而是持续的坚定行动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