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沉甸甸的历史卷轴,老一辈水文人走过了无数不平坦的道路,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和淡泊高洁的精神:时间追溯到1998年的那个夏天,一辈子与水文打交道的时任九江水文站站长唐显忠已办妥了退休手续,但洪水把他留下了,领导不放他走,他自己更舍不得走。抗洪斗争中,在九江溃堤的严峻形势下,已届60的他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当时,测验任务重、设备严重不足,他顾不上患有心脏病、血吸虫病的身体,带领大家不畏艰险,奋力拼搏,坚持40多天不离岗位,圆满完成了各项高洪测验任务。石照泉,这位水文老兵扎根基层整整24个春秋,其间曾任大通水文站站长,历经大通水文站的沧桑巨变。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叶,大通水文站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枯燥,艰苦的工作环境留不住年轻人,但石照泉坚持水文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兢兢业业,以站为家,为水文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前辈们的感人事迹触动心弦,令人起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在滚滚翻腾的大江之上,他们用无畏的精神、敬业的态度,在肆虐的洪魔中抢测出宝贵的水文资料;在远离喧嚣的偏僻一隅,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平凡的坚守,书写出质朴的人生。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经济社会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文的社会作用也更加凸显。“大水文”理念明确了“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型的发展走向,中央一号文件更似一股春风,为水文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契机。面对挑战与机遇,近些年水文人持续发力,昔日的长江水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作的环境改善了,陈旧的设备更新了,落后的测报方法改进了…新时代的水文人满怀激情接过发展大旗,昂首阔步踏上前人开辟的快车道,成为新时期水文事业的弄潮儿。
接过旗帜就是接过责任。在这面凝聚着无数水文人心血和汗水的鲜红旗帜上,镌刻着艰辛与不易,承载着荣誉与自豪,同样,也飘扬着严谨细致、吃苦耐劳、创新求索等老一辈水文人的优秀精神品质。时代在进步,思想在转变,但水文精神的旗帜绝不能褪色。我们要传承并光大这笔珍贵的精神积淀,使其成为长江水文继续远航的强大引擎和内在动力。
要将“严谨细致”培养成习惯。记得前不久下游局的一次工作例会上,提及成果资料规范书写的重要性。一个不规范的标点使用、一个错别字、一个容易忽视的语病,虽不至影响技术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却从侧面反映了工作态度的不严谨、不细致,有时极有可能因为这些不经意的“瑕疵”,而因小失大,错失良机,甚至影响长江水文的社会形象;再者,“测”、“算”、“校”、“审”、“整”是水文工作的五个基本环节,任一环节都很重要,马虎不得,都应将“严”和“细”谨记于心。狭义而言,规范书写原始记录是“严谨细致”态度较直观的体现。曾听一位前辈说,以前的水文人在刚入职时,都要在这小小的方块字上下一番功夫,久而久之便练出一手好字,一撇一捺,布局规整,字距合理,疏密得宜,甚是好看,有的几乎跟铅印的差不多,既美观,又利于成果资料的延续和后人的查阅。在今年下游局单位文化建设中计划中,就将培训传统水文记录规范技能列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在职工中宣传展示整洁规范的传统水文记录本,开展水文记录书写达标活动,让年轻职工传承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优良传统。其实,在我们做每一项工作时,都应倾心于每一处细节,养成“严谨细致”的习惯,只有当小事做好了,细处做实了,个人和单位才有可能成就一番大事。
要将“吃苦耐劳”锤炼成品性。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纵观各行各业,无论在哪个领域,无论从事哪个职业,想要取得好的业绩,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水文是个艰苦行业,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水文人经受着更多的磨砺,品尝着更多的艰辛:多少次在摇晃的测船上,水文人冒着风雨,勇战洪峰,准确地测出断面水文要素;多少次在野外地形勘测中,水文人用双手拨开芦苇丛,跋涉于及膝的沼泽地,踏出一条条前行的路;多少次在广袤海区的水文测验中,水文人搏击风浪,迎难而上,为经济发展推波助力…。然而,既然我们选择了水文,就应勇于吃苦,敢于碰硬;既然我们选择了水文,就要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困难与挫折,牢记重任,时刻保持水文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本色。平心而论,在技术落后、仪器陈旧的年代里,老一辈水文人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艰难却依旧奋力前行,始终无怨无悔;随着测验方式方法的创新、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文人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工作、生活更有规律,更加人性化。比起那个久远的年代,今天的我们显然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站在新起点上,在感恩前人创造如此优越广阔平台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切不能停滞在“后人乘凉”的层面,依然要继续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锤炼坚强的意志和韧性。在面对工作中的高要求时,要不分心、不打折,坦然接受,一个目标干到底;在面对前行中的密布荆棘时,要不气馁、不放弃,勇敢面对,一个信念拼到底;努力将个人投射到当前大机遇、大挑战、大发展的背景中,吃苦耐劳,敢为人先,奋发进取,实现自身价值。
要将“创新求索”升级成常态。创新是长江水文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从118个中央报汛站自动报汛,到“无人值守、有人看管”的测站管理模式,再到水文测验技术革新、水质监测能力提升,创新始终贯穿于长江水文的发展轨迹,丰硕的成果让水文人更好地担负起了防汛测报等基础公益性职能;与此同时,创新也是践行“大水文”观,积极服务社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要想站稳脚跟,抢占市场份额,创新是一项重要支撑力量。近年,随着人才的不断引进,水文大家庭中的年轻生力军逐渐壮大。这是一个思想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群体,自然也肩负单位创新发展的重担。为此,年轻人要珍惜各类学习的机会,丰富专业知识的储备,不断增长才智,努力培育创新思维;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水文发展的趋势,在市场的需求中敏锐捕捉信息点,在日常工作中准确找准问题点,在巩固和完善各类技术方案中及时发现创新点,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进行分析研究;要借助单位平台,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大胆付诸于实际的行动中,转化成具体的工作思路。总之,创新求索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年轻一代水文人只有不断进行常态化的探索,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在水文事业的发展中当好时代先锋。
回望这些铭刻在年轮中的精神印记,是水文传统文化的累积和沉淀,是长江水文人的精神支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提炼精髓、汲取养分,将其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抚慰我们的内心,我们更有责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绽放光彩,延及他人,增强对水文文化的认同感,塑造水文人共同的价值观,让水文精神的旗帜在薪火相传中永不褪色,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