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水文

水文勘测之风物篇(一)

时间:2013-12-09 作者:王悦 编辑:王悦

测行记之风物篇 水文勘测之风物篇(一)     历时40天的长江下游三大水文勘测,途中有喜有忧,有笑亦有累,有香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不仅让我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地形勘测艰难的过程和技能,也让我领略到了勘测过程中的两大障碍,一是芦苇荡,二是江滩。 芦苇,长江下游人民多称其芦柴,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湿地或浅水,贾岛诗称:“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勾勒的正是晚秋时节芦苇的姿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江畔风过处的浅白芦花在落日余晖映衬下的娴静而静持,浓金色的阳光从枝枝叶叶的间隙中晕染开来,淡黄或许青绿的色彩间涌动着薄薄光晕,置身其中仿佛是浸泡在甜腻的蜂蜜中,熏熏暖暖的让人睁不开眼。 这是诗的芦苇荡,或曰芦苇荡的诗境。 第一次跑陆上地形,清晨,水文下游局勘测中心副主任何良告知我做好思想准备,今天要钻芦苇荡。 要去芦苇荡,还沉浸在芦苇荡诗韵中的我心中有小小的窃喜,一是可以体味一下诗经古风中的苍茫洒脱之气,二也可以体验一下一直从事水文勘测的父亲,在我孩提时代就叙述过的关于陆上地形勘测的辛苦。料想怀揣着对芦苇荡浪漫遐想和自以为有父亲不怕苦遗传基因的我,一定能过了这道坎。 立在密密实实、绵延江滩数公里的芦苇林外,我们简单排列了下入场顺序,由体积和重量具绝对优势的丁劳武师傅打头阵,高大而灵巧的何良在中路拓宽道路,我跟进,一行三人小组就这样钻进了芦苇荡。 生活中的芦苇荡,尤其是去勘测芦苇荡中的地形,直面芦苇荡,看似柔弱的植物却给了我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这时的芦苇没有一丝诗风词韵,而是你不得不面对的障碍。 穿行几分钟后,我逐渐适应了弯腰前进、高抬轻放的地形特点,看着丁师傅轻松自在的开路,也颇有些眼馋,于是央求他们让我开路试试,自信满满的提步向前。模仿着丁师傅的样子双手双臂分开芦苇,然而,芦苇好像欺生,到我手里便只能挡住寥寥几棵,效率低得我都脸红,于是立马决定改变方案,改分为压,学着丁师傅的样子用身体直接扑到芦苇竿上,预想中的苇杆顺势而倒的情景并未出现,不知是缺乏力道还是体重,反而瞬间将我反弹回来,一身冷汗惊出,我再也不敢妄图开路,老实地回到了队伍中段,帮忙把不宽的小路拓得更适合后面的队员行走。 秋末的气温并不高,清晨的水气甚至有些浸骨的刺寒,但挨挨挤挤的芦苇总有本事让你瞬间回归夏天的怀抱。十几分钟后,为了防虫我特意选择的不透气不透水的户外服就全部湿透了,衣服的内衬黏黏湿湿地紧贴吸在皮肤上,汗水沿着针脚往外渗,身上暖烘烘的像背了个大烤箱,举目四望,芦苇丛中的大小虫群在你眼前飞旋,挥也挥不走;锋利的芦苇叶以及随时会反弹回来的芦苇杆让你一丝缝隙都不敢露出,只得继续享受芦荡中特有的“移动桑拿”。 半小时后……一小时后……两小时后……四小时后……时间和空间仿佛都没有了尽头,我们机械性地重复着分拨压倒抬腿这一系列的动作,开路的丁师傅胳膊都挥肿了,手套口布满大大小小的血口,何良在林中移动更加困难,还要顾及测量和RTK仪器安全,我闷声高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脚步还要轻拿轻放,否则断掉的芦苇杆就可能戳通胶鞋,直叫人捏一把冷汗。 时间缓慢的流逝着,已经近下午一点,疲惫的大家从早上8点多到现在已经是4个多小时没有进食,仅有的几块巧克力也成了美味珍馐,而水则是更为珍贵,但是,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停止脚步,依然迈开坚定的步伐。 隐隐的,远处传来人声,大家精神都为之一振,循声而去,豁然开朗,前方不远就是宽阔的一条大路。 我们带着一丝兴奋和希望赶紧向前,然而,只走了几十米,一条数米宽的水沟横亘眼前,可怜我们也只能望沟兴叹。没办法,只好沿着水沟寻找“突破口”。功夫不负苦心人,我们终于找到了水沟最窄处,只有不到3米宽。男同胞担心我过不去,准备继续向前找。 面对这样的小沟,身为业余三级运动员的我,自忖应该是不在话下的,于是表示跳过这样小沟我没有问题。男同胞看我那么坚定,于是利用仪器杆作撑杆先后跳过小沟。我也毫不怯场,后退数十米调整步幅和呼吸准备跨越。测量步点时小跑了两步,这时我才后悔刚才夸下的“海口”,因为脚下穿的是长筒胶靴,不是钉鞋,而且助跑路程中多有横亘的草茎,起跳点是松软的土坡,对面还有枝蔓横生的树枝草丛,万一不小心戳上去也会生疼生疼的。万一过不去,岂不丢人现眼?然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努力回想训练中的各个步骤,虽然疏于练习很久,但还是历历在目,果断助跑,蹬踏、腾跃、叠腿、落地…… 在男同胞的掌声中,我与他们一起迈向宽阔的大路……(王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