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水文”观
时间:2010-01-29
作者:长江水文网
编辑:长江水文网
解读“大水文”观 解读“大水文”观 1月29日,在长江委水文局2010年工作会议上,局长、党组副书记王俊作了题为《牢固树立“大水文”观全面开创长江水文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王俊指出,如何结合长江委新时期治江思路和水文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大水文”观,推进长江水文“两个发展、一个建设”,是长江委水文局全体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大水文”观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准确把握水文工作的基础定位。水文既是一项传统的专业性工作,又是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文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水资源条件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水文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文需要从主要为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发展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需要从主要为水利工作服务,拓展到为农业、工业、交通、环保、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务。水文不仅是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的“前哨”、“耳目”和“尖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基础事业。水文工作的这一基本定位,决定了水文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水文,而应该是一个专门的行业。它揭示了水文行业生存与发展的要义:一是更好地诠释水文工作“为谁干”;二是更好地诠释水文工作“干什么”;三是更好地诠释水文工作“谁来干”;四是更好地诠释水文工作“怎么干”。它要求水文部门承担更多的公益事业职责,要求水文人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要求水文工作应根据民生水利建设的新需要、治江事业的新要求,去不断地完善水文的工作布局、延伸水文的服务领域、提升水文的服务能力。一句话,贯彻落实“大水文”观,就是要通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来满足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以及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需要,逐步实现“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的转变。 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与“大水文”观的差距。虽然,数十年来,我们的水文服务围绕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治江事业做了许多工作:在服务区域上,已从长江干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到西部大开发地区和国际水电开发市场;在服务对象上,已从水利水电工程拓展到核电、火电、风电、交通和石油领域;在服务项目上,已从传统的工程水文分析发展到水资源论证、防洪评价等方面。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过去的水文服务大都是由经济发展要求所推动,是由内在经济需求矛盾所推动,是一种“被动”行为;尽管近年我们围绕测验方式方法创新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等,开展了一些适度超前的专题研究,但在这些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前瞻性不够、内在动力和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我们今天若安于现状、不观变化、不思应对、不愿进取,长此以往,必将失去持续发展后劲、定格于某一层面甚至后退。我们只有树立忧患意识,从行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领会“大水文”观的深刻含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实践,才能不断巩固和提升水文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水文的价值。 二、要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实践“大水文”观,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治江事业的需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当前,我们的服务领域依然过窄,服务社会公众意识还不强、思路还不明晰。例如,三峡水库建成后,水情预报要进入全年常态化,实际工作中,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我局水资源模型虽已初见成效,但服务水资源配置管理的目的性还不明确,配合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工作的监测站网建设尚未启动;在服务对象上,我们也几乎没有从国土、民政、国防、外交等领域来思考水文服务问题。 有了服务意识,有了服务领域,但没有能力,有效实践“大水文”观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如何加速提高长江水文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解决途径有很多,但目前主要应在三个层面上着手: 在改革层面上,要善于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水文条例》、“大水文”观紧密相联,从机制上保障和促进我们提高服务水平。《水文条例》明确规定,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由于水利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尚未全面开展,此项工作还有待后续完成。但是,水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必然要和《水文条例》规定的水文公益性定位联系起来,也必然要和“大水文”观的发展要求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将来是定位为全员参公或部分参公,或公益性事业单位,单位的发展成效必然要看“大水文”的实践情况,要看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因此,我们要花大力气学习、宣传、落实“大水文”观,未雨绸缪,因地制宜,适度超前改革、超前发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加速提升我们的服务水平。 在技术层面上,要加速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应变能力、改善服务手段来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近几年,我局继“118”后,正在开展水文测验方式方法技术创新工作,并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服务手段,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我局的服务能力,为我们贯彻落实“大水文”观提供了条件。但是,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在“十二五”水文事业规划和建设规划上下功夫,在全方位推动技术创新工作上下功夫,在加强成果质量管理、不断增强顾客满意度上下功夫,着眼长远,从资源配置、技术储备等多方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确保长江水文活力。同时,我们的服务方式和手段,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在专业层面上,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深化,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从满足社会需求的角度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围绕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各类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充分发挥我局的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超前谋划,适时跟进,探寻服务。要围绕治江事业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加强项目储备和专题研究。比如,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长江干流岸线利用管理、长江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健康长江控制性指标、水库群联合调度、长江流域环境敏感区保护研究等,为长江治理、开发、保护和综合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此外,还要及时了解交通、航运、铁路、农业、环境等部门的水文需求及社会公众在涉水旅游、城市景观、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水文需求,不断拓宽水文服务领域,提高水文服务水平。 总之,从现在起,全局上下都要牢固树立“大水文”观,对照“大水文”观的发展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寻求实践“大水文”观的新途径、新亮点,更大程度地提升服务水平,更大范围地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增强改革发展的主动性,为我局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